浙江大学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99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推荐] 现代化浪潮下的年画走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楼
发表于 2018-2-23 14:14:4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综观世界,发展中的国家和民族在文化上往往会自我卑视和轻贱,会盲目抄袭强势经济国家的文化,而对自己的文化丧失自尊和自信,甚至把国际化和西方化混为一谈。

在时下这个社会新闻、时装杂志、商场厚黑和理财指南充当文化主角的时代,民间文化仿佛成为一个抛掷已久的弃儿,以至于在很长时间里,谈论年画、剪纸之类似乎也成了一件不合时宜的事情。

当前社会,西方文化一拥而入,快餐式、消费式的商业文化像沙尘暴一样弥漫了中国人的精神空间。经济全球化引发的强势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冲击,造成了一种相当普遍的误解,认为过去的文化是落后的老土文化,只有现世的文化才是有价值的先进文化。


图 | 《和合致祥 一团和气》 套版手绘 清中期 桃花坞。


令人感慨的是,这种思想在相当多的人群中,尤其是青少年中几乎成为共识。这正是作为中国民间文化重要一脉的年画逐渐消亡的社会背景和重要原因。

从本质上来说,年画是属于农耕文明的,但我们现在面对的却是一个火箭取代马车、电脑取代算盘的时代,而年画的“韵味”显然与马车和算盘同类。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处境下,农耕文明已趋于瓦解,作为农业社会生活品的年画实际上已经沦为消亡之物。

它和现代人的生活日益脱节,相反文化性却逐渐显现,成为与历史记忆相连的收藏品和装饰品。作为民间文化形式之一的年画,根植养育它的土壤是百姓的日常生活,一旦离开了市井状态、世俗式样,它便从民间文化转变成历史文化,脱水褪色成为需要保护的文化遗产。


图 | 桃花坞年画“花开富贵”。


即便在某些乡村还有生产,也成了让人参观、被人收藏的精细工艺品,而丧失了当年的粗犷率直、飘逸自若乃至套色不准、线条漫漶等等特有的性状,丧失了原汁原味。其实,消亡的远不只是这些,古人司空见惯的常识,今人生疏如隔世.古人习以为常的风俗,今人不屑如泼水。我们的民间文化正在逐渐失去养育滋润它的土壤。

民间文化的这种式微乃至消亡,还体现在细节的消逝或被遗忘上面,也就是说,我们丧失的不仅是物质本身,同时连无形的精神记忆也一起流失了。

一种民俗的消亡,往往先是这种民俗中寄寓的功能消失了,然后它才被人们放弃。这是民俗渐渐淡出人们生活的常见方式。


图 | 桃花坞年画“三星图”。


拿年画赖以生存的过年习俗来说,让我们仔细想一想吧,那些过去属于享受过程的乐趣如今还存在多少?

以往从腊月开始准备年货的漫长过程,现在已被浓缩到了在超市中几个小时的集中采购;以往须亲力亲为的年节除尘,如今也乐得花钱雇个钟点工代劳;过去年夜饭的热闹忙碌,也化为了饭店酒楼的围桌一餐;以往整个长长的过年节假,现在只剩下了从初一到初三的这三天法定假日;过去“新衣冠,肃佩带”,先祭拜祖宗,再走访亲朋的过年习俗,今天又有多少家庭还在遵循?

年画是以前过年时家居墙壁上必不可少的装饰物,代表了合家团聚的快乐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如今城乡百姓的传统住房已渐为现代的新居所取代,随着人们审美情趣和家庭装饰观念的转变,还有多少人会在精心粉刷的墙壁上去张贴一张画纸呢?

我们生活在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无数我们曾经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就这样不知不觉中被淡化遗忘。任何一种民俗都是和生活方式相联系的,生活方式的改变注定了很多民俗的消亡,年画就这样风光不再,渐渐远离人们的视野,慢慢枯萎。

我们不得不承认,现代的时尚潮流已经将生活格式化了,更多的人愿意追求经济效益、金钱关系和物欲享受,而难有一份平和的心境去关注我们的民族文化,领受它的熏陶,体悟生活的美好。

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它最迷人的地方,恐怕不是外在的景观和建筑,而是弥漫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中的文化气息和它特有的生活方式。尊重传统不能仅仅流于一句空话,它要求我们保留对过去生活的敬畏。

当推土机把旧城区变成空荡荡的平地,开始新的建设时,常常意味着把原来这个城区中经历了成百上千年才凝聚起来的文化氛围和精神土壤也一笔勾销,而这些城区文明的恢复远不像重建一座花园或一条街道那样容易。

上个世纪以来,那曾经与人们的风俗生活紧紧纠结在一起的年画,已渐渐随着社会风习的变更而衰微消亡。于是,这年节必不可少的应用性的装饰物,已变为一种昔日的文化,失去了展示魅力的舞台。

民间文化生存的环境既然已经改变,那么,依附于环境的文化走向消亡就是可以预料的事情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年画的重振复兴、再现辉煌似乎已不太可能。但当事物成为过去并化为历史时,它的文化价值却会逐渐显现出来,并变得愈来愈珍贵.这当属社会发展之必然。


图 | 五十年代印制木版年画版画《榴开百子》。


年画是中国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有人对它摒弃不屑,也有人拿它来温故怀旧,不管怎样,它永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脉。在日益走向现代化的今天,过分强调传统会了无生气,完全放弃传统则令人无所适从。如果我们将所谓传统理解成“一些值得保留珍视的东西”的话,也许会了解它的真正涵义。



更多阅读请关注公众号:大书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访问本页请
扫描左边二维码
         本网站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
站长联系QQ:7123767   myubbs.com
         站长微信:7123767
请扫描右边二维码
www.myubbs.com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浙江大学论坛 ( 琼ICP备10001196号-1 )

GMT+8, 2024-4-20 03:39 , Processed in 0.04160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高考信息网 X3.3

© 2001-2013 大学排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