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49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推荐] 大家|陈寅恪的那一声感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楼
发表于 2017-7-18 09:08:2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图|1947年,陈寅恪在清华大学新林院52号院内大阳台。




图|1896年陈氏兄妹合影于长沙巡抚署后花园“又一村”。左起陈康晦、陈隆恪、陈新午、陈方恪、陈寅恪。


1909年陈寅恪从复旦公学毕业,这年秋天,他从上海乘船,踏上了赴德求学之途。到德国后,他于1910年考入柏林大学学习语言文学。陈寅恪天资聪颖,博学多才,有着惊人的记忆力,然而,他从不自命不凡,总是虚怀若谷,其刻苦好学一直在留学生中传为美谈。但是,陈寅恪又绝非躲进象牙塔中只顾读书的一介书生。他胸襟开阔,深谙古人所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个中滋味,在留学期间常常游历山川湖泊,大自然的奇特瑰丽景观使他百感丛生,惊叹不已;他虽远隔重洋,却一直关心祖国盛衰、民族兴亡,思索着救国方略。在这次负笈留学的两年多里,他时常和俞大纯、李傥、陈介等留欧同学纵谈古今,横论中西,互相启发,切磋学问,也常常求学于博物馆,访书于众书肆,有时好友之间还互相猜猜字谜,开开玩笑,日子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1911年春天,陈寅恪的脚气病顽症复发,需要转地疗养,于是到挪威游历了一次。北欧山川风光的鬼斧神工令他心旷神怡,他因此而诗兴大发,颇有题咏。这年入秋,他更干脆转入瑞士苏黎世大学学习,前刊拙作《陈寅恪首次留欧期间的一首轶诗》中所引七律,即是陈寅恪从法国赴瑞士途中所作。那封信是1911年10月3日他寄给陈介的,仅隔两天,陈寅恪在行旅途中又有一信给陈介:




图|陈寅恪1911年10月5日致陈介。


在行旅途中,陈寅恪犹有雅兴忙里偷闲和同窗好友猜谜助兴,笔者不才也不懂法文,无法领略此字谜的玄妙之处,但近百年后有幸观赏到此信,一个博学广闻且诙谐幽默的青年才俊形象仍然活生生地跃然纸上。

此信发出后一天,即1911年10月6日,正是中国传统的农历中秋,陈寅恪身在异国,心却萦绕着万里之外的祖国,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于是他次日又给诸位好友寄出一信:



图|陈寅恪1911年10月7日致陈介。


从信中我们分明能感受到陈寅恪那浓烈的恋乡情结。俞、李、陈三位皆是陈寅恪当年留德期间的同学,也是来往最密切的朋友。俞是俞大纯,陈寅恪的表兄;李是李傥,号倜君,也即陈寅恪前信中誉称为“巴黎通”的“倜翁”;陈即陈介,时在柏林大学攻读法政。俞、李、陈三位当时和家人均住在柏林Darmstädlessh大街的公寓里,陈寅恪给同学写信,犹不忘向他们的夫人子女问好。在这封信中,陈寅恪披露了自己的行程路线,即“入德境,溯莱茵往瑞士”。信中的“陆克逊堡国”即今日之卢森堡,而“刍陆须”为“苏黎世”当时之音译。

此信发出次日,陈寅恪即进入德国境内。他中途下车,游山赏景,不禁生出满腹感慨,于是在给老友李傥的信中一吐肺腑之言:




图|陈寅恪1911年10月8日致李傥。


这里首先有必要对信中的几处地名略作释语。Metz,即梅斯,是法国洛林地区首府,位于洛林地区北部摩泽尔(Noselle)省境内。梅斯不但是非常重要的交通枢纽(公路、铁路和摩泽尔河通往德国的运河航道均在此交汇),而且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城内遍布古老的建筑和人文遗迹,装饰着瑰丽玻璃彩画的圣艾蒂安大教堂尤为著名。Strassburg,即斯特拉斯堡。它是法国下莱茵省省会和阿尔萨斯经济大区的首府,亦是具有战略地位的港口城市,阿尔萨斯地区的工业主要即集中在此。

1792年,一位名叫鲁热的军人作曲家正是在斯特拉斯堡写下了著名的《莱茵河军歌》,此即今日响遍法兰西的法国国歌《马赛曲》。Orangerie,今译桔园,位于斯特拉斯堡的东北角,是这座城市中的一片绿洲,园内遍布各种植物和各色鲜花,景色十分秀丽,是阿尔萨斯地区著名的风景胜地。梅斯、斯特拉斯堡和桔园均位于法国东北部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是法国领土,那么,为什么陈寅恪在信中会有“久屈曲于法兰西龌龊之地,忽至此,精神为之一振”之语呢?


图|1939年夏,陈寅恪全家在香港寓所。


这里,陈寅恪的感受分明是:离开法国,进入德境,景色一新,精神大振。这其中原来隐藏着法兰西一段不堪的历史。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末,法国的拿破仑第三为了摆脱国内外困境,企图向德国莱茵河地区扩张,而德国普鲁士王朝的“铁血首相”俾斯麦也正想霸占法国矿产资源丰富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地区,于是一场双方都经过策划的普法战争由此爆发,结果只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普鲁士军队就在色当战役中给予法军以毁灭性的打击。

1871年1月28日,法国向普鲁士屈膝求和,将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并赔款五十亿法郎(二次大战中德国战败,始将两地归还给法国)。我们所熟知的都德名篇《最后一课》描写的就是这一事件。1911年,陈寅恪经过梅斯时,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划归德国已整整四十年,梅斯的大地上屈辱地矗立着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一世的塑像。正是在此人统治下,德意志近千年的统一梦想终于得以实现,同时还从法国人手中掠得了阿尔萨斯和洛林。陈寅恪当年踏上梅斯的土地,虽然瑰丽的景色令他“精神为之一振”,但法国的这段屈辱历史也油然浮现在他的脑海,并因此而联想到同样因战败而被割让的祖国神圣领土:香港和台湾,故发出深深感慨:“法人至此,真有中国人到香港、台湾之感。”这种强烈的民族感情,始终贯穿在他留学海外的十几年生活之中,并成为日后他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一个重要支点。

最后,有必要对此信的收信人李傥略叙数语。李傥(1884—1965),字文生,号倜君。早年曾留学日本,1908年赴德、法学习哲学和法学。1913年归国任北大教授。后从政,历任国民政府国库司司长、财政部常务次长等职。1949年参加程潜领导的和平起义。李傥任职北大时和杨昌济同事,杨病重期间,他曾和章士钊等人集资予以救助。1920年1月17日,杨昌济病逝京华,北大同事和其亲友二十九人联名发出集资启事,“俾其遗孤子女略有所依恃”(载1920年1月22日《北京大学日刊》)。


图|1922年夏,陈寅恪(立排左二)与章士钊(立排左四)、陈西滢(立排右四)、傅斯年(立排右二)、何思源(前排右二)等在德国柏林。


在这则启事上列名的有蔡元培、章士钊、毛泽东等人,李傥也是其中之一,并且他在北京的家:宣外贾家胡同达子营十六号,还是接受各方赙赠的地方。1950年春,作为前政府要员的李傥年已六十六岁,他与老妻无儿无女,孤苦伶仃,又无工作,生活发生困难。无奈他只能找当年的留德同学章士钊求助。章叫他写了一份自传,并附上自己的亲笔信转送毛泽东。日理万机的毛泽东很快就在李傥的自传第一页上批道:“请周酌办。章士钊只荐此一人,似宜用之。”然后,他又补充写道:“李自谓已六十六岁,有妻室之累,无儿可依,觉悟前非,力图晚益,精力尚能做事,希望给予一工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当年精通多国外语,叱咤学苑、政坛的一代才俊,竟然沦落到无儿可依,卑声求助的境地,读来不禁令人欷歔不已;而毛泽东在援笔批写时,眼前未知是否浮现出三十年前岳父病逝北京时的一幕幕场景。周恩来接到毛泽东转来的批语后,马上给李傥在湖北省参事室安排了一个职位,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此是题外话,就此打住。


图|失明后陈寅恪在自家阳台授课。

图|现位于中山大学东南区一号陈寅恪故居里的阳台,这是陈寅恪先生晚年视力变差之后,学校为了让他在家中授课而改建的课室。




更多阅读请扫一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访问本页请
扫描左边二维码
         本网站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
站长联系QQ:7123767   myubbs.com
         站长微信:7123767
请扫描右边二维码
www.myubbs.com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浙江大学论坛 ( 琼ICP备10001196号-1 )

GMT+8, 2024-4-24 05:23 , Processed in 0.04305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高考信息网 X3.3

© 2001-2013 大学排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