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439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推荐] 关于黄源老的若干回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楼
发表于 2017-4-15 15:40:5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大书房 于 2017-4-15 15:47 编辑

文 | 陈子善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




黄源


黄源(1905--2003)著名作家、翻译家,在上海编辑30年代中国文坛最顶级的刊物《文学》《译文》杂志。1938年参加新四军,先后担任《抗敌》杂志文艺部主编、浙东鲁迅学院院长等职务。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浙江省文教部副部长兼文化局局长、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中国作协浙江分会主席等,主持改编了“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的昆曲《十五贯》。



黄源与巴金


“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这是鲁迅的名言,是鲁迅晚年在其名文《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中说的话,掷地可作金石声。1986 年秋,在浙江宁波巴入学术研讨会上,我请黄源老为我书写一小笺,他想了一想,写下了鲁迅这句话。这可以看作作为鲁迅学生的黄源老对鲁迅的敬重,也可以看作黄源老晚年借鲁迅的话以自况,显示了他对新知的追求。


往葛岭这儿上去大约300多米就是黄源先生的旧居


黄源先生旧居的南面大门


我第一次见到黄源老是 1978 年春天,那一天是阴天。沿西湖湖滨路走到他在葛岭上的寓所,要爬很长的台阶,我走得又很急,见到他的时候已经是很累很热,满头大汗。只记得当时室内光线比较暗,但黄源老的热情,顿使我感到很清凉,很亮堂。对于这位文坛前辈来说,我只是一个小伙子,也是一个不速之客,可是他没有架子,耐心地解答我的关于鲁迅研究的许多问题。

黄源老给我的另一个深刻印象是在 1986 年秋的巴人研讨会上。我们一起到巴人墓地祭拜,黄源老忽然号啕大哭。虽然黄源老是中共党内的一个高级文化干部,但他同时又是一个文人,一个性情中人。黄源老除了鲁迅以外,谈郁达夫谈得很多,曾应我之请写了《在<蜃楼>描绘的葛岭追念前辈郁达夫》,正是因为他和郁达夫一样,都是性情中人,真诚的人,他推崇郁达夫的真诚。

如何给黄源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定位?


黄源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10月出版,收有二十一篇黄源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以及回忆茅盾、冯雪峰等人及新文艺战线上的师友的文章多篇。


他是一个鲁迅研究家,写了那么多研究鲁迅的文章,出版了《纪念鲁迅》、《在鲁迅身边》、《鲁迅致黄源信手迹及注释》等书,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弘扬鲁迅精神他是不遗余力的。称他为鲁迅研究家,既当之无愧,也毫无疑义。


黄源《鲁迅书简追忆》一书扉页题词


从《黄源文集》第一卷第二卷可以看到,他也是一个散文家,有他自己的散文风格,抒情和议论相结合。《黄源文集》第三卷是译文集,再清楚不过,他又是一个翻译家,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起到晚年,他都在从事翻译工作,翻译了不少东西方的优秀文学作品。


《黄源文集》第一卷第二卷(论著卷)

《黄源文集》第三卷(翻译卷)


除了鲁迅研究家,散文家、翻译家之外,黄源老还是一个出色的编辑家。然而,文学编辑家的黄源至今没有引起研究界足够的重视。


《文学》第二卷第三期“翻译专号”


黄源老是上世纪 30 年代《文学》杂志和《译文》杂志的编辑。我们往往对文学编辑家在文学史上所起的重要作用估计不足,不仅仅是忽视了黄源老。没有他们多姿多彩的文学编辑活动,30 年代的文学进程就可能会是另外一个样子了。《文学》是在《小说月报》停刊以后,在某种意义上继承了《小说月报》传统的极为重要的文学杂志,以往我们对《文学》的总体评价过低。当时大型的文学杂志除了《现代》就是《文学》。《文学》的具体编辑工作就是黄源老在做,很多史料值得进一步发掘,进一步思考,进一步探讨。


黄源编辑《译文》(复刊特大号)


后来,他又接手鲁迅、茅盾、黎烈文创办的《译文》的编辑工作,干得有声有色。这是一个专门翻译、介绍外国文学的杂志。30 年代的文学青年,许多人没有条件接受良好的教育。他们热爱文学,他们需要好的精神食粮,渴望从外国文学中汲取营养以资借鉴。《译文》就扮演了这样一个角色,为文学青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所以黄源老这个文学编辑家的身份应该引起文学史家的关注,好好地研究讨论。


唐振常先生著《蔡元培传》
(1985 年 8 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初版)


我三年前在杭州一家小旧书店觅到一本已故唐振常先生著《蔡元培传》(1985 年 8 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初版)。这是黄源老的藏书,扉页上有黄源老的红笔题字:“一代巨人    黄源一九九三年二月五日”。边上又有较小的黑笔题字:“二月五日至八日夜读完”。黄源老当时已八十九岁高龄了,但读《蔡元培传》仍读得很仔细,很用心,红杠蓝杠划了很多。他赞誉蔡元培为“一代巨人”,书中写到“元培之‘大’,核心就在于他的兼容并包”,他在这句话下划了红线,在“思想自由”、“学术自由”等下面也划了红线。每读完一章黄源老又要记下具体时间。如第七章末就有红笔所书:“93/2/6 日,散步回来,上午十一时”。凡书中写到鲁迅的地方,也都一一着重标出,加上按语。这本批注本,见证了黄源老晚年的好学不倦,是他实践“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的一个极好注脚。


黄源与萧军(中)、萧红(右)


更多阅读请扫一扫以下二维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访问本页请
扫描左边二维码
         本网站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
站长联系QQ:7123767   myubbs.com
         站长微信:7123767
请扫描右边二维码
www.myubbs.com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浙江大学论坛 ( 琼ICP备10001196号-1 )

GMT+8, 2024-4-20 15:25 , Processed in 0.04513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高考信息网 X3.3

© 2001-2013 大学排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